空间物理学专业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802 授理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以及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能创造性地从事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观测方法和工程应用课题研究,能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电离层及磁层物理
主要研究电离层与磁层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动力学和电动力学过程以及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探讨日地系统中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电离层和磁层环境的影响,磁层/电离层/热层系统空间天气过程及其建模预测。
2.空间等离子体物理
主要研究日地空间等离子体中波的激发和传播,人工调变及其效应,线性和非线性的波-粒相互作用,波-波相互作用及波-流相互作用,空间等离子体数值模拟。
3.日地物理和空间天气学
主要研究日地空间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动力学和电动力学过程,以及太阳活动引起的地球大气以外的部分或整体空间磁场、粒子分布等的变化状况;探索空间天气过程及其建模预测。
4.空间环境探测技术
主要研究地球空间环境、大气与近地环境、行星环境中重要物理参量的电磁波和光学遥测遥感的原理和技术,以及探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与可视化技术和方法,空间物理数据信息处理与整合技术,科学计算方法。
5.中高层大气物理
主要研究中高层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动力学过程及中高层大气与低层大气和热层的耦合,探讨大气活动和人类活动对中高层大气环境的影响,发展中高层大气的光学和无线电探测技术,中高层大气的实验观测与数值建模。
6.电波传播及其工程应用
主要研究无线电波与传播媒质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其物理机理,计算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特性参量;讨论利用无线电波在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等开展空间环境探测、目标探测、通信等的工程应用研究。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原则上不超过6年。其他情况按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执行。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或导师领导下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博士生必须完成导师规定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按照学校有关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规定和程序完成培养计划。通过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等多种形式,着重培养博士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博士研究阶段,能否完成创新性的成果,是衡量博士研究生水平的重要标准。鼓励博士生在读期间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进行中外联合培养。
五、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和公共外语课“博士生外语”(2学分),同时开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作为公共选修课。选修课中“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为全体博士生指定必选课程。
六、必修环节
1.文献研读
博士生应完成本学科及导师指定的经典必读书目和重要专业学术期刊的研读,具体要求由培养单位自定。导师负责博士生文献研读的指导、检查与考核,达到规定要求者,计1学分。
2.学术报告
博士生应参与15次以上的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至少参加1次国内外学术会议,有论文入选,并作口头报告;每学年至少作1次公开学术专题报告。导师负责博士生学术报告情况的监督和审核,达到规定要求者,计1学分。
3.学科综合考试
学科综合考试由各培养单位统一组织,成立学科综合考试小组,对博士生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研究能力等进行考核,可采用笔试,也可采用书面报告与口头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健全学科综合考试的激励与淘汰机制,考试结果与奖助金、评优评先、淘汰分流等直接挂钩。通过综合考试者,计1学分。博士生在学期间共有两次综合考试机会,第一次考试未通过者须申请参加下一次考试(两次考试的间隔时间不少于3个月)。两次均未通过、不宜继续培养者,依据学籍管理有关规定,作退学处理(硕博连读生可转为硕士生)。
4.科研训练
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至少参加1项课题研究,强化科研创新能力训练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导师负责博士生科研训练考核,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5.课程助教与社会实践
博士生至少应承担1门课程或1个学期的课程助教工作,并从事社会调查、野外科考、挂职锻炼或参与实务部门合作研究、技术服务、科技咨询等社会实践,具体要求由培养单位自定。课程助教与社会实践由培养单位和导师协同考核,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七、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应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价值或实践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相关领域最新成果、研究内容与特色、研究方法、关键技术、主要创新点、论文工作计划等。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完成,由导师及相关学科专家组成考核小组(5名及以上成员),对选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并对论文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如未通过,须重新作开题报告。
3.论文撰写
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预答辩
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并经导师审阅认可后,应在正式答辩前二至六个月提出预答辩申请。预答辩需聘请3-5名专家组成预答辩小组,按照正式答辩程序进行。并将预答辩时间、地点、预答辩人等信息进行网上公开。
预答辩小组主要对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写作规范等进行严格审查,并以评议方式做出合格、不合格的决议。博士生应根据预答辩专家建议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的论文经导师审阅通过后方可提交正式答辩申请。未通过预答辩的论文不予安排正式答辩。
5.答辩资格审核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在学习期间应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完成必修环节;达到学校和本学科关于博士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基本要求后方可申请学位。
6.评审与答辩
通过预答辩的博士生,在论文修改完善基础上,经导师审核同意,应在答辩前两个月向所在培养单位提交论文评审与答辩申请,具体要求按照武汉大学博士学位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执行。
空间物理学专业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类 别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备注 |
必 修 课 | 公共 必修课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 2 | 32 | 必修 |
博士生外语 | Foreign Languages for Doctoral Student | 2 | 32 | 必修 |
学科 通开课 | 统计信号分析与处理 | Statistical Signal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 3 | 48 | 必修 |
研究方向必修课 | 电子信息学科前沿 | Frontier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 3 | 48 | 必修 |
选 修 课 | 专业 选修课 | 大气物理学 | Atmospheric Physics | 3 | 48 | 选修 |
现代电离层科学 | Ionospheric Science | 3 | 48 | 选修 |
卫星轨道动力学 | Satellite Orbital Dynamics | 3 | 48 | 选修 |
理论磁流体力学 | Theoretical Magnetohydrodynamics | 3 | 48 | 选修 |
空间信息处理技术 | Spa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 3 | 48 | 选修 |
指定 选修课 |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 Academic Ethics and Regulations | 1 | 16 | 指定 必选 |
任意 选修课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 Selected Readings on Classic Works of Marx Engels and Lenin | 1 | 16 | 公共 选修 |
补修课 | | | | | |
| | | | |
必修环节 | 文献研读 | Literature Study | 1 | |
学术报告 | Academic Report | 1 |
学科综合考试 | Comprehensive Test in Discipline | 1 |
科研训练 | Research Training | 1 |
课程助教与社会实践 | TA and Practical Training | 1 |
总学分≥17,其中课程学分≥12(必修课学分≥8),必修环节学分≥5。 |
空间物理学专业学术学位直博生、“1+4”硕博连读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802 授理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以及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能创造性地从事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观测方法和工程应用课题研究,能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电离层及磁层物理
主要研究电离层与磁层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动力学和电动力学过程以及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探讨日地系统中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电离层和磁层环境的影响,磁层/电离层/热层系统空间天气过程及其建模预测。
2.空间等离子体物理
主要研究日地空间等离子体中波的激发和传播,人工调变及其效应,线性和非线性的波-粒相互作用,波-波相互作用及波-流相互作用,空间等离子体数值模拟。
3.日地物理和空间天气学
主要研究日地空间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动力学和电动力学过程,以及太阳活动引起的地球大气以外的部分或整体空间磁场、粒子分布等的变化状况;探索空间天气过程及其建模预测。
4.空间环境探测技术
主要研究地球空间环境、大气与近地环境、行星环境中重要物理参量的电磁波和光学遥测遥感的原理和技术,以及探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与可视化技术和方法,空间物理数据信息处理与整合技术,科学计算方法。
5.中高层大气物理
主要研究中高层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动力学过程及中高层大气与低层大气和热层的耦合,探讨大气活动和人类活动对中高层大气环境的影响,发展中高层大气的光学和无线电探测技术,中高层大气的实验观测与数值建模。
6.电波传播及其工程应用
主要研究无线电波与传播媒质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其物理机理,计算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特性参量;讨论利用无线电波在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等开展空间环境探测、目标探测、通信等的工程应用研究。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直博生学制为5年,“1+4”硕博连读研究生学制为3年。直博生、硕博连读生以取得博士学籍起计算博士学习年限,最长学习年限原则上不超过6年。其他情况按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执行。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或导师领导下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博士生必须完成导师规定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按照学校有关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规定和程序完成培养计划。通过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等多种形式,着重培养博士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博士研究阶段,能否完成创新性的成果,是衡量博士研究生水平的重要标准。鼓励博士生在读期间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进行中外联合培养。
五、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2学分。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和公共外语课“博士生外语”(2学分),同时开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作为公共选修课。选修课中“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为全体博士生指定必选课程。
六、必修环节
1.文献研读
博士生应完成本学科及导师指定的经典必读书目和重要专业学术期刊的研读,具体要求由培养单位自定。导师负责博士生文献研读的指导、检查与考核,达到规定要求者,计1学分。
2.学术报告
博士生应参与15次以上的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至少参加1次国内外学术会议,有论文入选,并作口头报告;每学年至少作1次公开学术专题报告。导师负责博士生学术报告情况的监督和审核,达到规定要求者,计1学分
3.学科综合考试
学科综合考试由各培养单位统一组织,成立学科综合考试小组,对博士生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研究能力等进行考核,可采用笔试,也可采用书面报告与口头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健全学科综合考试的激励与淘汰机制,考试结果与奖助金、评优评先、淘汰分流等直接挂钩。通过综合考试者,计1学分。博士生在学期间共有两次综合考试机会,第一次考试未通过者须申请参加下一次考试(两次考试的间隔时间不少于3个月)。两次均未通过、不宜继续培养者,依据学籍管理有关规定,作退学处理(硕博连读生可转为硕士生)。
4.科研训练
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至少参加1项课题研究,强化科研创新能力训练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导师负责博士生科研训练考核,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5.课程助教与社会实践
博士生至少应承担1门课程或1个学期的课程助教工作,并从事社会调查、野外科考、挂职锻炼或参与实务部门合作研究、技术服务、科技咨询等社会实践,具体要求由培养单位自定。课程助教与社会实践由培养单位和导师协同考核,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七、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应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价值或实践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相关领域最新成果、研究内容与特色、研究方法、关键技术、主要创新点、论文工作计划等。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完成,由导师及相关学科专家组成考核小组(5名及以上成员),对选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并对论文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如未通过,须重新作开题报告。
3.论文撰写
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预答辩
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并经导师审阅认可后,应在正式答辩前二至六个月提出预答辩申请。预答辩需聘请3-5名专家组成预答辩小组,按照正式答辩程序进行。并将预答辩时间、地点、预答辩人等信息进行网上公开。
预答辩小组主要对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写作规范等进行严格审查,并以评议方式做出合格、不合格的决议。博士生应根据预答辩专家建议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的论文经导师审阅通过后方可提交正式答辩申请。未通过预答辩的论文不予安排正式答辩。
5.答辩资格审核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在学习期间应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完成必修环节;达到学校和本学科关于博士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基本要求后方可申请学位。
6.评审与答辩
通过预答辩的博士生,在论文修改完善基础上,经导师审核同意,应在答辩前两个月向所在培养单位提交论文评审与答辩申请,具体要求按照武汉大学博士学位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执行。
空间物理学专业学术学位直博生、“1+4”硕博连读生培养计划表
类 别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备注 |
必 修 课 | 公共 必修课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 2 | 32 | 必修 |
硕博连读生外语 | Foreign Languages for Doctoral Student | 2 | 32 | 必修 |
学科 通开课 | 统计信号分析与处理 | Statistical Signal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 3 | 48 | 必修 |
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学 | Space Plasma Physics | 3 | 48 | 必修 |
地球空间环境 | Earth Space Physics | 3 | 48 | 必修 |
计算机数值模拟 | Computer Numerical Simulation | 3 | 48 | 必修 |
研究方向必修课 | 电子信息学科前沿 | Frontier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 3 | 48 | 必修 |
空间探测原理和技术 |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of Space Detection | 3 | 48 | 4选1 |
磁层物理 | Magnetospheric Physics | 2 | 32 |
电离层物理 | Ionosphere Physics | 3 | 48 |
中高层大气动力学 | Middle and Upper Atmosphere Dynamics | 3 | 48 |
选 修 课 | 专业 选修课 | 大气光学遥感 | Atmospheric Optical Remote Sensing | 3 | 48 | 选修 |
行星探测技术导论 | Introduction to Planetary Exploration Technology | 2 | 32 | 选修 |
高等电磁场理论 | Advanced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 4 | 64 | 选修 |
光电信息检测与处理 |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Detection and Processing | 3 | 48 | 选修 |
计算电磁学 | 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 3 | 48 | 选修 |
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 | Emerging Communications Theory and Technology | 4 | 64 | 选修 |
光谱分析检测技术 | Spectral analysis & detection | 2 | 32 | 选修 |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 3 | 48 | 选修 |
CCD应用技术 | Applications of CCD | 2 | 32 | 选修 |
现代雷达系统与分析 | Modern Radar Systems and Analysis | 4 | 64 | 选修 |
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 | RF Integrated Circuit and System Design | 4 | 64 | 选修 |
高频场理论与方法 | High Frequency Field Theory and Method | 3 | 48 | 选修 |
信号检测与估计 | Signal Detection and Estimation | 4 | 64 | 选修 |
图像分析与机器视觉 | Image Analysis and Machine Vision | 3 | 48 | 选修 |
机器学习与大数据 | Machine learning and big data | 3 | 48 | 选修 |
互联网技术 | Internet technology | 3 | 48 | 选修 |
软硬件设计实践 |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sign practice | 3 | 48 | 选修 |
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 | Moder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4 | 64 | 选修 |
大气物理学 | Atmospheric Physics | 3 | 48 | 选修 |
现代电离层科学 | Ionospheric Science | 3 | 48 | 选修 |
卫星轨道动力学 | Satellite Orbital Dynamics | 3 | 48 | 选修 |
理论磁流体力学 | Theoretical Magnetohydrodynamics | 3 | 48 | 选修 |
空间信息处理技术 | Spa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 3 | 48 | 选修 |
指定 选修课 |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 Ethics and Rules on Academics | 1 | 16 | 指定 必选 |
任意 选修课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 Selected Readings on Classic Works of Marx Engels and Lenin | 1 | 16 | 公共 选修 |
补修课 | 数学物理方法 | | | | |
电磁场理论 | | | | |
必修环节 | 文献研读 | Literature Study | 1 | |
学术报告 | Academic Report | 1 |
学科综合考试 | Comprehensive Test in Discipline | 1 |
科研训练 | Research Training | 1 |
课程助教与社会实践 | TA and Practical Training | 1 |
总学分≥37,其中课程学分≥32(必修课学分≥22),必修环节学分≥5。 |